毛主席重返茶陵,38年后第一个要求就让当地干部愣住了
1965年的春天,有那么一辆吉普车,不显山不露水地开进了湖南茶陵县委大院。车门一开,走下来的那位老人,身形高大,带着一脸的疲惫和沧桑,正是毛泽东。距离他上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八年。
当地的干部们又激动又紧张,忙前忙后地安顿。可主席坐下没多久,就提了个要求,他说想在院子里走走。就这么个简单的要求,却让陪同的省委书记张平化和县里的同志们心里咯噔一下,他们知道,主席这是要“寻故地”了。
院子里绿树成荫,安安静静的。主席背着手,步子迈得不快,一边听着汇报,一边打量着四周。当他听到茶陵解放后的变化,听到洣水河上已经架起了大桥,他停下脚步,眼神里有种说不出的感慨,喃喃自语:“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旧貌变新颜喽。”
他嘴里念叨的“旧貌”,那可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时光得倒回1927年,那会儿可真是天翻地覆的年头。秋收起义的队伍刚在井冈山落脚,根基未稳,四面都是白茫茫的敌人。毛泽东的眼光,就落在了茶陵这个地方。
他派手下的得力干将宛希先,带着部队打了两次茶陵县城。第二次打下来,就在城里的洣江书院扎了营。那会儿的革命,可不是占个山头就完事了,得建立自己的政权。于是,在毛泽东的亲自指导下,中国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就这么诞生了。
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啊。主席的位置,给了一个叫谭震林的工人代表。你还别说,这位谭震林后来可是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可见当时选人的眼光有多毒辣。跟他搭班子的,还有农民代表李炳荣和士兵代表陈士榘,这位陈士榘,后来也成了开国上将,解放军工程兵的第一任司令员。
政权刚建立,屁股还没坐热,湖南的军阀就带着挨户团,黑压压地反扑过来。挨户团说白了就是地主老财们自己搞的武装,对付起工农革命来,那叫一个心狠手辣。城里这点兵力,哪里是人家的对手。一场血战下来,部队只能选择撤退。
乱局之中,人心最容易动摇。当时的团长陈皓,就动了歪心思。他琢磨着,跟着这支瞧着没啥前途的队伍,不如拉出去投靠国民党,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于是,他打着“去湘南发展”的幌子,硬是要把部队往南边拉,那实际上是奔着国民党方鼎英的部队去的。
这可把宛希先、张子清这些人急坏了。回井冈山,回到毛委员身边,那是大家心里的主心骨。可陈皓是团长,军令如山,队伍就这么被他别别扭扭地带到了一个叫湖口墟的地方。
这支队伍何去何从?是跟着陈皓走向深渊,还是冲破阻挠回到革命的正轨?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一个人赶到了。
毛泽东来了。他当时脚被草鞋磨得稀烂,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可一听说部队有叛变的风险,硬是拖着伤腿,从宁冈茅坪走了七十多里山路,一路追到了湖口。
过程也挺惊险。他到茶陵城边的时候,天都黑了,城里情况不明,多亏了中瑶村的赤卫队员陈苟仔。这小伙子也是条汉子,二话不说,脱了衣服就跳进冰冷的洣水河,冒着严寒游到对岸去侦察敌情。正是靠着这些铁了心跟共产党走的老百姓,毛泽东才准确掌握了陈皓的动向。
到了湖口,毛泽东当机立断,立刻传令部队返回宿营。当天晚上,就在湖口墟一家老乡的屋里,他把连以上的干部都拢到一块,开了个紧急碰头会。会上,他一针见血地揭穿了陈皓的阴谋,当场就把陈皓、徐庶这几个主谋给拿下了。
第二天一早,在湖口墟旁边的一块稻田里,毛泽东对着全体指战员发表了一番讲话。他没讲什么大道理,说的都是实在话。他说现在军阀混战,顾不上咱们,咱们正好趁这个机会,把井冈山根据地给建立起来。有了根据地,咱们的屁股就有了地方坐,两只脚就能伸到湖南、江西,就不怕没回旋的余地。
这一席话,就像一剂强心针,把大家伙儿心里的迷茫和动摇全都给驱散了。茶陵当地跟着部队撤出来的两百多个游击队员、赤卫队员,当场就报名要加入红军。这种朴素的信任和追随,比什么都珍贵。后来红军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最初的雏形,也正是在茶陵这段时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如“上门板”、“捆铺草”这些规定,都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队伍里还有个叫胡金仔的贫苦农民,拉着自己的孩子,想把他送给部队。毛泽东看到这一幕,心里很受触动,他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来给了胡金仔,让他好好把孩子养大。没想到,三年后,那个孩子真的参加了红军。
这些往事,就像电影一样在毛泽东的脑海里闪过。三十八年后,他故地重游,心里能不澎湃吗?当晚,他彻夜未眠,让工作人员找来了《茶陵州志》,就着灯光,一页一页地翻看,似乎想从那泛黄的纸页里,找到当年的影子。
第二天,他要离开茶陵了。县里的干部们都站在楼前,希望能跟主席合个影。毛泽东高兴地走了出来,和大家站在一起,留下了那张珍贵的照片。他对大家说:“要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车子缓缓开动,毛泽东还在向窗外招手。对于他来说,茶陵不单单是一个地名,那是他革命生涯中一个惊心动魄的转折点,是他亲手缔造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地方,这里有他生死与共的战友,还有那些把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他的父老乡亲。
说到底,历史并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事件。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一段段有血有肉的故事构成的。毛泽东与茶陵的这段情缘,恰恰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领袖,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他出发的地方;一片土地,一旦被注入了红色的基因,那份光荣便会永远流传下去。这大概就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吧。
配资炒股平台首选配资,配资平台APP下载,配资证券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