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后,当时中国的局势更加混乱。从晋国分裂出去的魏国频繁对西部的秦国发动攻势,甚至一度把河西之地据为己有,在河西设立驻军、筑城屯兵,令秦国在战略上处于极大的尴尬与压力之中。秦国虽然也渴望夺回河西、以儆魏国,但面对魏军的强大与持续性的威胁,秦军往往在交锋中处于下风,屡战屡败的局面成为常态。
秦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因为魏国不可一世的强大,而是在于秦国内部的动乱与结构性矛盾。秦国的经济基础本就薄弱,各大世家为了争夺利益而彼此争斗不止,内耗加剧,财政与民生都承受沉重压力。此外,秦国民风豪爽刚烈,社会上经常发生武斗事件,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生产与军队的稳定性。自秦献公时期起,秦国就着手治理内政,进入秦孝公在位后,国家逐渐走上强盛之路。在这一过程之中,秦国的崛起离不开三位来自魏国的关键人物:商鞅、张仪、范睢。
展开剩余57%商鞅是魏国贵族的后人,早年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任职。尽管官职不高,商鞅却深得公叔痤器重。公叔痤临终前向魏王极力推荐商鞅,并言若魏王不任用他便应加以处置。魏王未采纳此言,商鞅因此渡往秦国,得到了秦孝公嬴渠梁的高度信任与重用。在秦国,商鞅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政策,诸如严惩私斗、奖惩分明、鼓励军事功绩等,尽管触动了传统士族的利益,但为秦国日后的强盛打下了制度基础。
秦孝公逝世后,其子秦惠文王嬴驷继位,这位君主本就志向远大。嬴驷即位后,面对商鞅的改革既未废除秦律,反而着力清除旧士族的势力以强化王权。在魏国的张仪地位本来不低,但在苏秦的影响下来到秦国担任国相。秦惠文王时期,张仪主张东出以扩展势力,因而招致东方六国的排挤,六国多次通过合纵伐秦来阻遏秦国扩张。张仪则通过周旋于六国之间、游说六国国君,促使其策略实现从合纵转向连横,帮助秦国赢得了相对的时间与发展空间。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孝公的次子、秦武王的弟弟,他在秦国历史上被视为功绩最为显著的君主之一,其成就不亚于后来的始皇。起初,秦昭襄王的实际大权并不掌握在他手中,权力长期被宣太后与魏冉所把持;直到范睢得到任用并辅佐他,昭襄王才重新掌握政权,并获得了施展宏图的机会。范睢也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总体方略。长平之战中,范睢设下离间计,使赵王任用没有实际战斗经验的赵括替代廉颇,因而导致赵国大败,成为战国历史上极具决定性的转折点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首选配资,配资平台APP下载,配资证券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