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更多△
在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伶仃洋海域,有一座静卧的无居民海岛,名为长琴岛,旧时又唤三角岛。
这座小岛直线距离香港、澳门、珠海、深圳均在30海里范围内,远远望去,岛的轮廓由三个尖形山头支撑,如三足鼎立,故而得名三角岛。
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岛曾为城市的基建与港口,献出过自己的血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采石活动几乎削去了海岛山体的三分之二,全岛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历时多年,珠海通过湖泊整治、受损山体及边坡治理、裸地生态修复、山林改造、岸线整治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让这座伤痕累累的小岛重新披上绿装,蝶变为一片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生态绿洲。
化 身
荒岛变绿洲
站在三角岛修复的沙滩上,海风拂面,远处林木摇曳,碧湖静谧。很难想象,多年前,这里只有裸露的山体与满地的碎石。
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大规模采石活动让这座岛的山体基岩和植被破坏严重,裸露的采石场、陡峭的基岩平台、两个废弃的矿坑、大量的沙石堆,都是伤痕的见证。
2017年,一场“公益+旅游”相结合的生态修复行动拉开帷幕。借助广东省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市场化出(转)让试点的契机,珠海以“公益+旅游”模式对三角岛进行保护性开发。人们带来种子,带来新土,也带来对这座小岛新的期许。
改土、净水、复绿、造景……废弃矿坑被清淤加固,化身瑶心湖与相思湖,为岛上新生的林木储水。整治后的湖泊水体面积达4.3公顷,库容量超20万立方米,成为岛上主要淡水来源之一。
面对人工林、自然林、裸地及裸岩等,采用“团粒喷播”技术,将客土材料、植物纤维等混合制成人造土壤,添加适宜种子喷播,再加上种植土回填、增加绿肥等,13公顷裸地、4.4公顷边坡重新复绿,矿山地质环境和林相也得以恢复。
海岸线是海岛的风情所在。为修复沙滩岸线,珠海一面就地取材,利用废旧原石,完成2.2公里海堤生态建设,也让海洋生物有了栖息地,一面清运乱石、回填海沙,修复砂质岸线830米,造出沙滩4公顷。
随着绿意回归,生物也悄然重返。白鹭低飞掠过水面,牛背鹭与八哥穿梭林间,迁徙的候鸟重新把这里纳入停歇之地。监测数据显示,生态修复前岛上植物、动物种类不足百种,如今已分别恢复至470余种、170余种,植被覆盖率由35%提升至70%,荒岛重新有了生机。
2022年,珠海市三角岛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项目获评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2023年,该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成为全国无居民海岛生态保护修复的样板。2025年,珠海市三角岛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广东省仅三个案例入选。
赋 能
奏响文旅曲
生态修复是基础,真正让这座小岛重回大众视野的,是它被赋予的全新身份,以及新的名字——长琴岛。
长琴,取自《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山海经》云:祝融生太子长琴,始作乐风。自此,岛与乐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全国首个“公益+旅游”无居民海岛开发项目,长琴岛于2023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以“国际音乐岛”为起点,整合多元文化资源,联动港澳文旅要素。
长琴岛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天气晴朗时,岛上可远眺珠海、香港、澳门三地景色,港珠澳大桥横跨海面。
若从九洲港乘船来,三十分钟便可抵达。站在五线谱码头上,阳光透过屋顶的镂空,在地面留下跳跃的光斑,如同散落的音符。
沙滩是天然的舞台。落日为幕,潮声作和,许多观众在这里观看过芒果音乐季,体验过中法文化季,感受过海岛毕业季,脚踏细沙随节奏而动。截至目前,长琴岛已累计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开展了大型线上线下活动200余场。
如今的长琴岛,不只是一个歇脚的去处,更是人们短暂远离日常的栖息地。
正如一位游客所言:“它离城市不远,却足够让人暂时抽离日常。”在这里,人们收起手机,脚踩细沙,在蓝调会客厅里举杯。有人进行户外探险,也有人在此举办团建活动、品牌发布会,岛上自成一方自在天地。
2025年起,岛上有了更多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玩法:毕业游、亲子游、海岛婚礼……一场场活动,让这座海岛被重新想象。运营收入可反哺岛上的绿化养护和设施维护,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长琴”,亦是“长情”。用一份对自然的长情,换一座海岛的绿意长久。在伶仃洋无尽的潮声里,这抹绿色值得永久守护。
联合出品: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珠海分社
统筹:沈文金、吴志远
采写: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蒋欣陈
摄影: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关铭荣
特别鸣谢:珠海格力集团
配资炒股平台首选配资,配资平台APP下载,配资证券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