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普京在远东经济论坛上甩出了重磅话:谁若敢把军队送到乌克兰,俄罗斯就视其为合法攻击目标。就在前一天,巴黎会议上26个国家刚刚承诺战后会派“安抚力量”。一方面是集体说好要出兵,另一方面是克里姆宫直白的警告,气氛已经火药味十足。马斯克都没来搅一脚,场面就已经够火爆了。
26国拍拍胸口,战后“安抚力量”呼之欲出
9月4日,巴黎气氛热烈得很。法国总统马克龙召集了26个国家的代表,宣布“愿意者联盟”正式成型,所有成员都同意在战后向乌克兰派出安保力量。这个被看作是“历史性会议”的聚会,目的很明确:给乌克兰一个保证,让俄罗斯知道,欧洲绝不会掉以轻心、不闻不问。
消息一传开,媒体纷纷跟进报道。美联社说明,这支队伍是“安抚力量”,特别强调部署的时间是在“战后”,不是现在。法国方面特别用上了“安抚”这两个字,既想表达决心,又怕被理解成“参战”。这种措辞上的小心翼翼,一恰恰反映出各国那微妙的处境。
在会议桌上,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都纷纷点头表示支持。就连像西班牙和荷兰这样平时挺谨慎的国家,也签了字。承诺里涵盖了陆、空、海三军的多方面参与,甚至还包括后勤和培训安排。26个国家齐聚一堂,气氛挺热烈,人们说这简直是“西方新款联合军”的一种表现。
参加会议的人士特别强调,这支部队存在的主要目标就是“维护和平”。他们描绘的局面是:一旦俄乌之间达成停火协议,这支部队就能马上进入乌克兰,确保边界的安全,防止小规模的冲突再次爆发。简单来说,这就是把自己定位在维护和平的角色上。
不过,要说承诺容易兑现难啊,很多国家的国内舆论其实并不一致。有些民众觉得继续花钱在乌克兰不太值得,还担心派兵带来更大的风险。政客们在巴黎的会谈里点头赞同,但回到自己国家后,还得面对议会的质询,有得折腾的。
不过在现场,没人显得胆怯。马克龙笑得挺灿烂,媒体都盯着他,把他吹成“欧洲领袖”。这场集体亮相让人觉得,西方已经准备好下一步棋了。不过暗流其实早在暗中涌动,谁真敢出兵,还是要看形势怎么发展。
普京一锤定音:敢来就是合法打击目标
巴黎会议的热度还没过去,9月5日符拉迪沃斯托克传来个冷门消息。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那会儿直截了当说:“凡是外国军队一旦出现在乌克兰,那就是俄罗斯合法的打击目标。”这话像一记重击,把巴黎那些豪言壮语打得粉碎。
现场的记录显示,普京说话时态度十分坚决,没有一丝含糊。还补充说,就算未来真的签了和平协议,外军在乌克兰也毫无意义。克里姆林宫紧接着也发表声明,强调“外国军队提供安全保障是不可能接受的”。这明显是在不给西方任何退路。
这番话可不是空穴来风。俄罗斯军队最近几周,在顿涅茨克区域集结了十万兵力,还不断调动导弹部队。一些军事专家说,普京的发言,既算是一种“心理战”,也是在为接下来可能爆发的大规模攻势做准备。这种警告,实际上暗示着,军事压力随时可能进一步加大。
俄罗斯国内的媒体把这话大肆报道,叫作“国家意志的体现”。在俄方的说法里,这也是对西方“干涉乌克兰问题”的直接回应。普京的逻辑挺 straightforward:乌克兰可以谈,可以停火,但只要西方敢派兵进来,俄军就不会客气了。
西方国家听到这话,表面上还算淡定,心里猜测的事儿可多了。派兵的承诺看起来像个政治姿态,可要是真动手,那就真碰到不可逾越的底线了。马斯克说“不选就完了”,不过就是个舆论引发的热议罢了,可普京这番话,简直是直指生命的存亡啊。
这会儿巴黎的氛围有点尴尬。才前一天还在豪饮庆祝联盟成立,转眼间就被普京当面威胁了。26国会不会被吓着?马克龙会不会临阵退缩?这都成了悬念。无论结果怎样,普京一句狠话,把整个局势推向了新的高度。
马克龙笑得灿烂,心里到底慌不慌
这位法国总统在巴黎会议上的表现,简直就是全场的焦点人物。尽力彰显“欧洲不能再依赖别人”这个信念,把26个国家团结得更紧。他在媒体前挺胸抬头,语气坚决,完全像个欧洲的“领头羊”。这场形象对法国的国内政治和国际影响力都挺有帮助。不过,普京一句“敢来就打”,一下子就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外头人开始猜测:马克龙到底心里是不是慌得不行?表面上,他依旧强调欧洲要搞自主的安全战略。法国的舆论也在帮他说话,说法国要成为“欧洲防务的中坚”。但是冷静想想,马克龙也知道,派兵去乌克兰可不是件小事。说一套做一套,政治上的话和实际上的行动,扯着一大段距离呢。
法国的军队毕竟规模不大,长期在非洲和中东那边搞事情,资金和人手都紧张得很。要是把兵力调去乌克兰,后勤保障就得面对好大的压力。国内民众对“花钱打仗”这事早就不买账,支持派兵去乌克兰的比例也不高。如果马克龙自己强撑着走,恐怕在国内会搞得不太好,失分在所难免。
德国的态度也很重要,虽然嘴上支持一些维和力量,但其实更关心自己国家的经济和能源安全。根据民意调查,很多德国选民都不赞成派兵直接参战。如果马克龙真打算出兵,德国大概会持观望态度,不会积极配合。法德本是欧洲的两大动力源,这次似乎步调不太一致。
尽管英国在巴黎会议上表现得挺积极,但政坛换届之后,大家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国内的经济和移民问题。英国更倾向于提供装备和训练,是真正的“帮忙”方式,而不是轻易派兵直接进入乌克兰。就是说,英国的口号挺响亮,但实际行动可能没有那么卖力。
这些局面让马克龙挺难堪的,他原本想借联盟会议来展现自己领头人的气势,可是普京那句狠话逼得他不得不给出更明确的表态。要真硬着头皮坚持走下去,风险挺大;要是不堪一击退缩,反而会被认为是个“纸老虎”。这两难的境地正符合普京的算盘:让欧洲领导人在台前台后都难以两全其美。
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法国领导人在处理俄罗斯问题上总是有点摇摆不定。冷战那会儿,法国一直强调自主防务的重要性;而近几年,在俄乌冲突上,马克龙也多次传达“对话”的态度。他一方面想维护欧洲的团结,另一方面又怕彻底撕破脸皮。而普京的强硬姿态,正好戳中了这个软肋。
如今的局势简直像一场公开的心理游戏,普京一句话就能制造一种恐惧氛围,让26国的承诺看起来像空话一堆。马克龙嘴上说“不怕”,可心里清楚,要真走到行动那一步,阻力可不少。他能做的,就是在口头上维持强硬的姿态,实际上却在拖时间。到底有没有点慌?可能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红线与悬念,未来走向扑朔迷离
俄罗斯的警告说得挺明白:外军要是闯进乌克兰,那就是正当目标,没人能有异议。对西方来说,这不只是一句威胁,而是真正的底线,一旦碰到,整个未来几年的欧洲安全局势都会翻天覆地。
要是真这么多国家真的把自己的部队送到乌克兰,就算是打着“维和”或“安抚”的幌子,实际上就是把俄罗斯逼到正面冲突的边缘。俄军的行动可不是虚晃一枪,顿涅茨克那边已有十万兵力聚集,还在调动战略导弹,一旦爆发冲突,恐怕会演变成一场欧洲级别的大规模战役。这个危险让很多国家都开始打退堂鼓,不太敢轻易行动。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说,26个国家的承诺大多停留在纸面上,拿经济援助和后勤支援来代替派兵露脸。这样一来,既装出个政治姿态,又避免了触碰那些禁区。实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倾向采取这种方式,把“安抚力量”看成战后培训和顾问团队,而不是实打实的武装部队。
乌克兰自己当然希望能得到更多真正的帮衬。泽连斯基多次强调,只有外国军队进驻,才能保障和平与稳定。他的意思很明确:没有外部力量制衡,俄罗斯随时可能重新发动攻势。而这,正是普京绝不会接受的地方。两边的诉求完全对立,没有什么折中的余地。
未来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会被两样因素左右:一是战场上的形势,二是西方内部的团结情况。要是俄军在战场上持续推进,西方派兵的呼声可能会变得更响亮;反之,若战事陷入僵局,支持派兵的意愿就会减弱。而且,西方国家内部的政治压力也时常会搅得局势不太平。选民的情绪、议会的投票决定,再加上经济压力,都有可能让承诺变得不那么坚决。
普京的拿手招数就是借着这股分裂的力量。他很明白,西方没有统一的决心,只要发出足够强硬的警告,就能让对方犹豫不决。那种“敢来就打”的表态,不只是吓住了政客,也把舆论搞得乱七八糟。这对俄罗斯来说,不过是一场花费不多、效果明显的心理战,算得上是得省钱又占便宜的招数了。
当前的局势就像在一盘棋里,26个国家把棋子摆上桌,试图营造一种团结的气氛;而普京一句狠话扔出去,直接让棋盘上摇摇欲坠。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有可能掌控全局。马克龙想成为这场棋局的大佬,可是发现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逼到死角。
未来会不会真有“安抚力量”进入乌克兰?会不会引发俄罗斯的反击?这些都还不好说。唯一能确定的是,红线已经划得很清楚,悬念摆在眼前。接下去,欧洲要不要迈出那一步,这一决定,可能会引发一场新的大风暴。
配资炒股平台首选配资,配资平台APP下载,配资证券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