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经常能听到一句台词——“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古代国际间的“潜在规则”:即便国家之间正在交兵,派出的使臣也不应当受到伤害。这不仅仅是礼仪,更是一种维护彼此沟通与尊重的制度。
那么,这种“潜规律”在真实的历史中是否真的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习俗很早就已经形成。
在先秦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长期而混乱的分裂局面。各个诸侯国不断兼并征战,战争频繁。在这种长期的对抗与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不斩来使”的惯例。毕竟,使者的存在并非单纯的个人行为,他们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外交沟通的可能,如果轻易杀害,往往会引发更加激烈的矛盾与战争。
展开剩余69%具体到历史事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96年的一场战争。那时周王室已经日渐衰落,天下分裂,各地诸侯割据。在众多国家中,楚国是当时实力最为强盛的一个。楚庄王派使臣申舟出使齐国,并特地叮嘱他不要经过宋国。然而这一消息被宋国的权臣华元听到,他认为这是楚国对宋国的不信任,甚至是羞辱。为了所谓的尊严,华元竟然将申舟杀害。楚庄王闻讯勃然大怒,立即率兵攻打宋国,并围困其都城长达九个月。
宋国无力抵抗,只能向晋国请求支援。但晋国在此前的战争中败给过楚国,心怀顾虑,于是仅派使臣解扬前往劝宋国守城,不愿直接出兵。解扬途中却被郑国扣押,并送到楚庄王面前。楚庄王逼迫解扬向宋国传递“晋国不会出兵”的虚假消息。但解扬却在宋城下坚定喊话,鼓励他们坚守,说晋国的援军很快就到。楚庄王本欲杀之,但见其忠义可嘉,反而将他释放。可因申舟之死,楚国上下都认为国家尊严受到侮辱,即使楚庄王本人有意休战,也不得不继续进攻。
最终,这场战争僵持良久,直到华元冒险潜入楚营,劫持楚国大将子反,迫使楚国退兵。两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华元则作为人质留在楚国。整场战争的爆发与延续,都源自于对使臣的伤害,结果两国都元气大伤,徒劳消耗。正因如此,各国都从中吸取了教训,“不斩来使”的潜规则逐渐被广泛遵守。
在此后的几千年中,这一传统大体上都被尊重。然而历史上也有例外。清朝咸丰年间,1856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清军在大沽口战役中意外取胜,咸丰帝信心大增。1860年英法联军派出一个总共39人的使团来到北京,原本是进行外交交涉。但他们拒绝按照清朝礼仪下跪,反而提出许多清廷无法接受的条件。这激怒了咸丰帝,他便下令将这些使臣扣押,结果大半死于囚禁。
咸丰帝原想借此宣示大清的威严,却不料成为英法联军再次发动战争的借口。这一次,清朝毫无准备,最终北京失守,圆明园被劫掠焚毁,还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从结果来看,无论咸丰是否杀害这些使臣,清朝都难逃列强入侵的命运,但此举无疑加速了危机。
由此可见,“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条关乎国家存亡的铁律。它的存在,既维护了基本的外交沟通,也防止了许多不必要的战争升级。历史一次次证明,违背这一潜规则的代价往往极其惨重。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首选配资,配资平台APP下载,配资证券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