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商鞅推行变法以来,秦国便确立了一个宏大的目标——兼并天下,完成统一。随着国力的持续增强,特别是在修建了都江堰与郑国渠之后,秦国在巴蜀与关中地区拥有了坚实的粮食与物资供应基地。这两大后勤中心不仅确保了秦国军队长久作战的能力,也极大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可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秦国逐渐具备了“以一国对抗天下”的底气。
秦国的统一战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小心翼翼的战略试探,中期则是漫长而复杂的战略相持,最终才是决定天下归属的灭国大战。而若说商鞅变法是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点,那么长平之战就是整个战国格局彻底转变的分水岭。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歼灭战,更是秦国能否完成天下一统的关键。如果秦军胜利,统一几乎只是时间问题;若赵国取胜,则天下的局势可能完全不同,历史走向也会被彻底改写。
长平之战爆发于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白起出兵攻打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此举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面对秦国的威压,韩桓惠王希望献出上党郡以换取休兵,但上党守将冯亭却不愿拱手相让,转而求助赵国,将辖下的十七座城池悉数献出。冯亭绝未料到,他的决定将牵动战国大势,使秦赵两国爆发出规模空前的大会战。最终,在此战中,秦国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从此赵国元气尽失,再无力独自对抗秦国。
展开剩余56%战局的发展几乎注定了赵国的衰落。公元前261年,秦军继续进攻,接连夺取韩国的缑氏与纶氏,震慑韩国,同时为长平之战铺平道路。次年,秦国大军在王龁的率领下攻占上党,赵国则急派廉颇率二十万大军驰援。战初,赵军失利,不得不退守长平,并修筑坚固防线固守不出。廉颇深知秦军锐气正盛,因此采取坚壁清野、消耗敌军的策略,以期持久作战。但问题在于,秦国依靠新建的水运工程,粮草输送顺畅无比,而赵国后勤则日渐紧张。赵孝成王对廉颇的防守之策愈发不满,埋下了日后换将的祸根。
秦国丞相范雎敏锐地抓住这一点,暗中施行反间之计,散布谣言称“秦人畏惧赵奢之子赵括”。赵孝成王果然中计,任命赵括代替廉颇。赵括急于表现,贸然放弃防守,改为主动进攻。此时秦军也悄然换帅,由武安君白起坐镇。白起善用谋略,将赵军主力分割包围,使四十余万赵军被困于山谷之中。秦国断绝赵军粮草支援,并调集全国兵力封锁战场。赵军困守四十六日,粮尽之后竟至自相残食。赵括率精锐突围时,被乱箭射杀,全军随之瓦解。四十余万赵军降卒随后被白起以计全部坑杀,仅放归少年二百余人,以示羞辱。
自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原本在战国中足以与秦国抗衡的赵国,瞬间丧失了元气。而这一战,也宣告战国从“七雄并立”的格局,逐步演变为“秦灭六国”的历史进程。此后,秦昭襄王更进一步,攻陷东周都城洛邑,迁九鼎至咸阳,彻底终结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虽然在秦昭襄王去世后,秦国短暂经历了三位国君的更替,扩张脚步一度停滞,但随着秦始皇成年亲政,秦国的对外征服重新全面展开,直至最终统一天下。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首选配资,配资平台APP下载,配资证券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